免費好康還是詐騙陷阱?個資外洩讓你損失慘重!| 台北詐騙訴訟律師,台北刑事訴訟律師
目錄:
你是否曾經在網路上看到「填寫問卷抽 iPhone 16」的活動?
也許你心想:填個名字、電話、Email 又不會怎樣,搞不好還能中獎!
但你知道嗎?
這類「免費好康」往往暗藏詐騙陷阱,而你的個資一旦落入不肖人士手中,
輕則收到騷擾電話,重則銀行存款被盜領、貸款糾紛纏身,甚至被冒用身份從事非法行為!
致同提醒您:
若不幸受騙,務必即刻報案、聯繫銀行止付,並蒐集證據以法律途徑維權。透過法律相關規範,仍有機會追回損失。
【真實案例分享】填個小小個資,卻掉進大大陷阱
小張某天在社群媒體上看到「填問卷抽 iPhone 16」的活動,心想填個基本資料也沒差,於是輸入了姓名、手機號碼、Email。
不久後,他竟然收到「恭喜中獎 88,888 元」的通知,並被要求加入 LINE 領獎。接著,對方表示他的銀行帳戶「未開通第三方認證」,需要進行設定,並要求他按照指示操作網銀。這時,他雖然有些遲疑,但對方語氣專業、步步引導,讓他放下戒心。
最後,詐騙分子以「避免被扣高額稅金,需先支付手續費 6 萬 3,267 元」為由,要求匯款。他以為這是正常流程,乖乖轉帳,結果帳戶內的錢被轉走,一場騙局才終於曝光。
這類詐騙手法層出不窮,主要套路如下:
拋出誘餌——詐騙集團利用「免費抽獎」「限時優惠」等噱頭吸引受害者上鉤。
收集個資——你填入的資料可能被賣給其他詐騙集團,或成為下一步詐騙的基礎。
詐騙攻勢——假冒銀行、客服人員來電,要求驗證身份,進一步套取你的資訊。
擴大攻擊範圍——不僅騙取你的財物,還可能冒用你的身份詐騙親友,甚至申請貸款。
這起詐騙,不僅導致財務損失,也可能讓個資流入黑市,被用於更多犯罪行為。
從法律角度來看,受害者應如何處理?又有哪些法律依據可以尋求賠償?
致同帶您來分析
一、被詐騙可如何求償?
詐騙行為的法律責任——刑法
本案中,詐騙分子透過不實訊息誘使小張提供個資並進行匯款,涉及《刑法》中的詐欺罪:
《刑法》第 339 條(詐欺罪):
處 5 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,或科或併科 50 萬元以下罰金。
若屬「加重詐欺罪」(如涉及多名受害者、利用網路進行詐騙),則刑責可提高至 7 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《刑法》第 358 條(電腦詐欺罪):
未經授權操作他人帳戶、竊取財產,處 3 年以上 10 年以下有期徒刑,得併科 100 萬元以下罰金。
個資外洩的法律責任——個人資料保護法
小張在填問卷時提供了姓名、手機號碼、Email,這些屬於《個人資料保護法》所保障的個資範圍。若該活動網站或組織未經合法蒐集、處理個資,則可能違反《個資法》,受害者可依法追究責任。
《個人資料保護法》第 41 條:
未經當事人同意蒐集、處理或利用個資者,最高可處 5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 100 萬元以下罰金。
《個人資料保護法》第 45 條:
若個資外洩導致財務損失,受害者可向相關單位或企業請求損害賠償。
受害者的求償方式——民法賠償責任
小張可以依據《民法》提起民事求償,要求詐騙分子賠償已轉帳的款項。
《民法》第 184 條(侵權行為):
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益者,應負賠償責任。
《民法》第 195 條(精神損害賠償):
若個資外洩影響個人隱私權,受害者可請求精神賠償。
小張可向警方報案,提供轉帳紀錄、對話紀錄等證據,由檢警追查詐騙集團。
若詐騙分子被逮捕,受害者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,要求詐騙分子賠償被詐金額,並請求精神慰撫金。若對方資產尚未完全轉移,受害者亦可向法院申請 假扣押,以確保未來能夠獲得賠償。此外,若該詐騙網站利用收集來的個資進行進一步詐騙(如假冒身份申請貸款、盜用信用卡等),則受害者可進一步向銀行、貸款機構申請凍結相關交易,並提起損害賠償訴訟。
二、當發現自己遇到詐騙,應採取什麼行動?
發現自己可能遭受詐騙,可採取以下行動來減少損失:
立即報案:
向 165 反詐騙專線、警方報案,提供 LINE 訊息、轉帳紀錄等證據。
若透過 ATM、網銀轉帳,應立即聯繫銀行 申請緊急止付。
聯繫銀行,凍結可疑交易:
若發現帳戶有異常交易,立即聯繫銀行要求 暫停付款。
若懷疑個資已遭濫用,可主動更改密碼,並向銀行申請額外的安全驗證機制。
提起民事訴訟,要求賠償:
若警方順利破案,可對詐騙分子提告,要求返還款項。
若個資外洩導致財產或精神損害,也可依法提起損害賠償訴訟。
定期檢查個資是否外洩:
1.可透過 「Have I Been Pwned」 等網站檢查 Email 是否曾遭駭客竊取。
2.若發現個資可能已被盜用,應立即向銀行、電信業者要求更換相關帳戶資訊。
如果遇到詐騙案件,想要提告並透過法律維權,準備充分的證據是關鍵。
以下是提告時應準備的主要證據:
1.通訊記錄與對話截圖
2.詐騙訊息:保留所有與詐騙者的對話記錄(如 LINE、Messenger、Email、簡訊等)。
3.語音通話記錄:如果有電話聯繫,記錄通話時間、內容,可錄音存證(依台灣法律,自己參與的對話可錄音作為證據)。
4.電子郵件往來:如果詐騙是透過 Email 進行,請保存完整的郵件內容。
5.匯款紀錄:提供銀行轉帳紀錄(存摺交易明細、電子銀行截圖)。
6.ATM 交易明細:如果透過 ATM 匯款,可向銀行申請交易明細。
7.信用卡帳單:若詐騙涉及信用卡交易,可向發卡銀行申請消費紀錄。
8.詐騙網站截圖:若是透過假網站受騙,應截圖網頁內容(如 URL、活動資訊)。
9.社群媒體廣告:如果詐騙來源是 Facebook、Instagram 或 Google 廣告,應保存相關連結和畫面。
10.可疑 APP 下載紀錄:如有下載可疑 APP,請保留安裝紀錄及使用畫面。
被害陳述與其他證人證詞:
1.自述經過:撰寫詳細的報案陳述,記錄詐騙發生的時間、地點、過程等。
2.證人證詞:若有親友目擊、參與或曾與詐騙者接觸,可請他們提供證詞。
與執法單位的聯繫紀錄:
1.報案紀錄:至警局報案後,向警方索取報案三聯單或受理案件號碼。
2.165 反詐騙專線回覆:若曾撥打 165 專線,可記錄報案時間與內容。
其他輔助證據:
1.新聞報導:若該詐騙手法已有相關報導,可作為輔助證據。
2.類似案件的法院判決:參考過去的判決,幫助了解法律途徑。
三、什麼狀況下會違反個資法?
《個人資料保護法》規定
蒐集個人資料、處理或利用,應尊重當事人之權益,依誠實及信用方法為原則,不得逾越特定目的之必要範圍,與蒐集之目的具有正當合理之關聯。
而有關病歷、醫療、基因、性生活、健康檢查及犯罪前科之個人資料,只能在法定範圍內使用,不得任意蒐集、處理或利用。
當發現自己的資料受到不當使用或洩漏時,應立即向相關機構提出申訴,並要求採取必要的救濟措施來保護您的權益。
常見違反個資法的行為
1.未經當事人同意蒐集、處理或利用個資
案例:某公司為了行銷,未經消費者同意,將客戶名單出售給第三方,導致消費者接到大量行銷電話與詐騙簡訊。
違法依據:《個資法》第 19 條、第 20 條
後果:違者最高可處 5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併科 100 萬元罰款。
2.未明確告知個資使用目的
案例:某健身房在會員報名時,未告知個資將用於行銷活動,會員發現自己資料被外洩,接到許多保險業務員來電。
違法依據:《個資法》第 8 條、第 9 條
後果:受害者可依法請求損害賠償,企業若違規,可能被主管機關開罰。
3.違法洩露個資
案例:某公司員工私下將客戶名單提供給詐騙集團,導致大量消費者受害。
違法依據:《個資法》第 41 條
後果:違者可處 5 年以下有期徒刑,或併科 100 萬元罰金。
4.過度蒐集與使用超出必要範圍
案例:某超商辦會員卡,要求填寫不必要的個人資料(如住址、職業、家庭狀況),未提供「不同意提供」的選項。
違法依據:《個資法》第 5 條(目的正當性與必要性原則)
後果:主管機關可要求改正,並處罰鍰。
5.個資未妥善保護,導致外洩
案例:某銀行未做好資訊安全管理,導致客戶存款資料被駭客竊取並在暗網販售。
違法依據:《個資法》第 27 條(企業須負保管責任)
後果:企業須負法律責任,最高可罰 500 萬元,受害者可提起民事求償。
6.違反個資法的法律責任
民事責任:個資受害者可依《民法》第 184 條(侵權行為)或《個資法》第 29 條,向違規者求償。
行政責任:主管機關可依《個資法》第 48 條,對違規企業或機構裁罰(最高 500 萬元)。
刑事責任:若涉及非法販賣、洩漏個資,最高可處 5 年以下有期徒刑 及 150 萬元罰金(《個資法》第 41 條、第 42 條)。
如何避免違反個資法?
1.取得當事人同意:蒐集個資前,須清楚告知用途並取得書面或電子同意。
2.限定使用範圍:個資只能用於特定目的,不得任意擴大使用。
3.加強資安防護:企業應定期檢查資訊安全,防止駭客攻擊與內部洩密。
4.建立內部管理機制:確保員工遵守個資法,避免人為疏失導致資料外洩。
四、為什麼詐騙防不勝防?
或許你會想:「這麼明顯的詐騙,怎麼還有人會上當?」
但其實,這與人類心理機制有關:
損失規避——你怕錯過「免費好康」,所以寧可試試看。
社會認同——看到許多人留言說「已參加」,你就更放心。
權威效應——詐騙網站模仿官方機構,讓你誤以為是真實活動。
承諾一致性——填了一部分資料後,會更願意提供更多資訊。
五、致同教您如何保護自己的個資?
不隨便填寫個資——看到抽獎活動,請先確認是否來自官方網站。
不瀏覽可疑網站
不連接可疑Wi-Fi——關閉未使用的Wi-Fi/藍牙/NFC等介面
不下載可疑APP
銀行帳戶雙重驗證——開啟 OTP 驗證,提高安全性。
定期更換密碼——不同帳號請使用不同密碼,避免遭駭。
定期更新軟體備份資料,避免舊程式漏洞造破解。
不明來電直接掛斷——銀行不會主動要求驗證帳戶資訊。
下載防詐騙 App——如「防詐達人」可過濾詐騙簡訊。
免費的最貴!保護個資,遠離詐騙
很多人覺得「填個資料又不會怎樣」,但事實上,你的個資可能在暗網上被轉賣無數次,最終淪為詐騙集團的工具。守住個資,就是守住你的財產與安全!
快分享這篇文章,提醒身邊的人,提高警覺,不要成為下一個受害者!
本文章內容僅供法律知識參考。法令可能隨時間變更,適用於個案的法律規範亦可能有所不同,
建議讀者在面臨具體法律問題時,可尋求本所律師的專業諮詢。
本事務所不對因依據本文章內容而採取的行動或決策負法律責任。
致同國際法律事務所
免費諮詢LINE:2580law